菲尼听书
加载中..
第二六八章 墨洲巡视的钱谁来出
  朱靖垣是大食国的国王,要离开首都和王宫,去遥远的海外“殖民地”“巡视”,对于大食国而言绝对是一件大事。
  当然不可能说走直接就走,得提前准备船舶和护卫部队,得安排好自己离开后的事情。
  朱靖垣马上召集了大食国的主要臣子,大明航空公司和几个实验室的负责人。
  半个小时之后,相关人员陆续赶到了王宫,在类似紫禁城文华殿位置的清暑殿汇合。
  朱靖垣做过专门的安排,夏天的时候官员们不用穿正式的袍服,可以穿短打单衣。
  但即便如此,几遍是开会的地方都有风扇,大食国的夏天也仍然非常难熬。
  人员到齐之后,朱靖垣也不墨迹,直接开口说明了自己的想法:
  “蒙县所在的墨洲东部地区,已经划归了我大食国所有。
  “而且蒙县周围建设中的工业区,将是大食国未来的纺织和服装工业基地。
  “对于大食国而言至关重要,对于我本人而言也至关重要。
  “今日收到了林则徐发来的消息,我设计的新式军用装备基本完成了试生产。
  “所以我准备近日去蒙县和墨洲东部巡视一番。
  “亲自了解当地的情况,慰问在蒙县辛苦劳作的官员、工匠、工人们。
  “本土的事情暂时交给诸位自行处理,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不用专门通知我。”
  官员和工匠们听着都是一愣,没想到朱靖垣召集大家是为了这个事儿。
  大家对此明显都是非常的以外,不过没有想到朱靖垣是要去避暑。
  没有在墨洲中部生活过的人,基本不会马上意识到,那边夏天会比北墨洲更加凉爽。
  但是仍然有人本能的抵触朱靖垣离开。
  大食国左长史刘志新下意识的说:
  “王上,墨洲东部都是新附之地,当地肯定多有不服王化之蛮夷。
  “而且那里可能都是瘴疠之地,毒虫疫病丛生,多有墨人野人。
  “这种地方实在是太过危险了,王上万万不可亲涉险境啊。”
  朱靖垣马上笑呵呵的摆手说:
  “老刘你这就是孤陋寡闻了,蒙县古称慢八撒,乃是一座千年古称。
  “所以哪里都是熟地,不是什么瘴疠之地。
  “本王就是去咱们自己的工厂看看,不会深入内陆和野人生活的地方的。”
  刘志新仍然本能的不想让朱靖垣离开:
  “王上乃是我大食国之君,是我们的主心骨啊,您离开了,这朝廷怎么运转啊……”
  其他几个大食国的臣子也下意识的跟着劝说。
  在绝大部分王国,这都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,国王怎么能随便出去跑呢。
  就算是要巡视,要出行游玩,最起码放在本土啊。
  就像当初的丰原国国君长期在长崎住着,丰原国的臣子们也都没怎么样。
  朱靖垣这是要去殖民地啊,好跨几千公里的大海啊。
  就像大明皇帝要去江南巡视,朝廷上的老先生们多半不会太用力规劝。
  无论是坐船还是坐火车,都不至于劳民伤财了。
  但是大明皇帝要去天南大陆的话,那大家肯定也会努力劝阻的。
  在藩国里面,大食国本身也是离谱,国土面积大,而且两部分的距离也远。
  墨洲那块地就跟殖民地似的。
  历史上的古大食国,以及后来的阿曼苏丹国,都在那边搞过殖民据点,
  朱靖垣面对这一帮臣子,直接再次认真摆手说:
  “大家都不要再劝了,大家是不是忘了,我不只是大食国的国王,
  “我同时还是大明的亲王,我现在留在大食国,其实是属于施政实训状态。
  “最快在今年年底,最迟到明年过了年,我就必须离开大食国,去别的地方实训了。
  “与此同时,我还挂着总督大食、大秦海、墨洲地区军政外交事务的职务。
  “于情于理,我都应该在这些地方巡视一圈,现在不去就没有机会了。”
  朱靖垣要开熘的借口太多了。
  朱靖垣这么说出来之后,大家才突然反应过来,朱靖垣的身份真的不只是大食国王。
  这么多的借口摆出来,刘志新为首的大食国官员也就没理由再阻拦了。
  虽然非常的不情愿,但是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了。
  朱靖垣看了看现场的官员,发现只有牛鉴主官衔不是大食国的。
  于是就指定牛鉴随行,并负责安排出行事宜,包括联络航运公司以及联络各方接应。
  牛鉴马上起身领命,同时问出了一个灵魂拷问:
  “殿下,这次出行的费用,走大食国财政拨款,还是走您个人的账户?”
  朱靖垣下意识的说:
  “走我个人账户就行。”
  刘志新马上大声说:
  “万万不可,王上巡视大食国海外疆土,当然得走大食国的账。”
  一群王国官员马上随声附和。
  牛鉴似乎对此早有预料,表情颇为镇定也颇为无奈的看向朱靖垣:
  “所以……殿下……”
  朱靖垣看向刘志新等人:
  “我这次出行,不只是大食国的正事,也有我个人的私事,所以还是我出钱吧。”
  刘志新却寸步不让:
  “王上是大食国的国王,王上的一切花销都应该是王国承担,哪怕是私事也是一样。”
  朱靖垣就很无语。
  历朝历代的皇帝,以及绝大部分的大明皇帝,平时都会想办法从朝廷往自己手里扣钱。
  涉及到皇宫、皇室、皇帝个人的开支,朝廷都会想办法让皇帝自己掏腰包。
  实际上绝大部分的王国的也是类似的情况,都想着自己少花钱。
  但是到了大食国这边,情况请莫名其妙的反过来了。
  朱靖垣这个国王,和刘志新为首的朝廷,都想着自己花点钱。
  在每个特殊角度看的话,这两种情况的原因甚至是一样的,都是财政预算不好做。
  以前的朝廷和普通的王国,收入和支出都相对固定的。
  要增加一笔额外的支出,就得从其他的固定支出中扣,相应的项目也就会受到影响。
  要扣哪一项都是个问题。
  大食国这边,是收入还在持续高速增长,但是支出项目却趋于固定,甚至在衰退。
  大量财政盈余安排不出去,需要到处找合理的理由,想办法把钱花出去。
  大食国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就是原油直接销售收入。
  在过去的两年里面,大食国的原油产量一直不断攀高,大明的燃油需求也在同步攀升。
  油价不仅没有随着增产而降低,反而出现了缓慢上升的迹象。
  所以大食国的原油销售收入也随着产量持续飙升了。
  至于其他的收入来源,例如个体工商户的营业税,大明体系内的少量进出口关税,刚刚开始盈利的本地的成品油销售,数额相对原油销售利润而言,都实在是不起眼。
  大食国的财政收入来源如此的单一,但是对于人烟稀少的大食国而言,却又如此丰沛。
  相应的,大食国的财政支出,范围也非常的有限。
  除了运送移民和采购生活物资,主要就是各方面的工程建设了。
  大明本土现在给不了太多的移民,如果大食国高价去请移民,那肯定很花钱。
  但是朱靖垣从一开始就做了规划,要控制大食国本土的移民规模。
  流沙城的移民数量达到了五万之后,就不再主动去请人了。
  建设项目里面,最重要的新王府项目,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全面结束了。
  大型炼油厂去年年底也完工了,连接炼油工业区的输油管道,也已经修建完成了。
  大型海水澹化厂的规模也已经足够了,不增加移民就不需要再扩建了。
  大型码头的建设也基本完成了,短期内也不需要再在上面投资了。
  大食国自己的炼油厂虽然盈利能力有限,但是却抵消了大食国的成品油进口的花销。
  流沙城连接红海、大食海、大秦海、两河流域的铁路干道,现在虽然还没修完,但是这些铁路不是大食国自己的工程。
  大食国直辖区域的铁路,由大食国自行承担,周围的布政使司辖区内的铁路,是大食国与布政使司地方和大明中央朝廷三方面分担了。
  大食国要承担的比例,按照当地的土着人口计算。
  由于这些地方基本没有土着人了,所以大食国基本不用承担相关费用。
  大食国自己的直辖区域的铁路,现在也已经修的差不多了,投资已经基本结束了。
  也就是说,大食国赚的钱还在不断增多,但是成规模的工程建设支出却在减少。
  所以财政收入的盈余数字开始不断的攀升。
  这让大食国的官员很发愁,他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花钱。
  对于一个政治实体而言,财政收入存在账上就是个数据,相当于拿着一堆无锡的欠条。
  账上的数字放在不用,相当于没赚这个钱。
  要把它们花出去,通过国民和工人的手,把它们变成基础设施、生产资料、生活物资,才是算是真正起到了作用。
  哪怕是浪费式的花出去,也能促进市场的流通和活性,让国民更加轻易的赚到更多钱。
  所以朱靖垣研究石油化工产品,建设石油化工厂,建设合成纤维纺织厂和服装厂,大食朝廷都是全面支持的。
  大明朝廷把墨洲东部给了大食国,这里也就成了大食朝廷最新的投资方向。
  朱靖垣要在墨洲东部修铁路和工厂,大食国朝廷也是全面支持的。
  但这些建设项目也都是长期的,不是一蹴而就的,关键很可能要开始赚钱了。
  人造丝的产品,成本其实是非常低的,但是部分产品可以当奢侈品来卖一段时间。
  花钱的速度仍然赶不上卖石油赚钱的速度,就得想办法再其他方面花钱了。
  朱靖垣要去墨洲视察,大食国朝廷也非常乐意花这个钱,正好给解决一部分支出压力。
  但是朱靖垣自己也有钱。
  西洋海角和谈结束之后,朱简炎就把新天府皇庄的皇室分红的三成给了朱靖垣,还给了好几块海外的土地,这些都是朱靖垣的个人收入。
  朱靖垣还从波斯国要到了巴库油田,郑复光带队把油井打出来之后,交给了皇家石油公司去经营,卖给露西亚等泰西诸国,朱靖垣个人直接拿收入分红。
  大明航空公司掌握着飞行机器专利,掌握着航空工业协会,五军都督府的军用订单应接不暇,民间订单也是持续不断,还有泰西各国的超长交货期的预付款订单,利润同样非常的可观。
  还有楚玉强管理的大食服装贸易商行,在泰西的规模越来越大,分店越来越多,已经遍布了泰西的大部分大城市,针对商人和贵族的服装,利润也都高的离谱。
  朱靖垣作为大明亲王的个人收入,也已经到了不浪费就花不完的程度。
  关键是,朱靖垣个人基本没有花销,作为王国的生活开支,都是大食国朝廷提供的。
  自己目前能直接投钱的地方,就是大明航空公司和服装商行,但是他们自己的利润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他们自己的正常扩张了。
  新天府皇庄和巴库油田的收入,放在哪里就是一个纯粹的数字。
目录
设置
听书
顶部